为发挥我校黄河流域美丽乡村振兴协同创新中心的协同作用,深入探讨新时代背景下黄河文化数字化和产业发展的融合之路,4月2日协同中心特邀协同单位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董杰教授在我校综合楼报告厅举办“新质生产力:基于文化数字化视角的考察与实践”的专题讲座,科研处、发展规划处、best365网页版登录、经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的相关领导及师生二百余人参加此次讲座,副校长苏春景教授主持会议。
董教授的讲座从文化数字化政策支撑到实践成果转化进行详细介绍,从五个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文化数字化的多重价值和作用,强调文化数字化对现代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董教授首先从文化与科技融合产生新质生产力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科技创新如何促进文化产业的变革,使之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文化内容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这些技术的融合不仅拓宽了文化产品的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还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了文化产业的效率和效益。其次,分析了文化数字化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可行性,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革新。通过数字技术,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创新内容得以广泛传播,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数字化也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无限可能,使得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文化产品更加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然后,在讨论文化数字化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系统性工程时,董教授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文化数字化的实现需要艺术、科技、教育、经济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努力,建立起一个多元协作的生态系统。这不仅涉及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对文化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接着又阐释了文化数字化参与社会生产的调节效应,数字化不仅改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还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社会互动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文化数字化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促进了信息的自由流通和知识的共享,有助于提升社会整体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最后,董教授展望了文化数字化成为新质生产力后的生态体系和时代新意。他强调,在数字化时代,文化将成为连接人与技术、传统与未来的关键力量。文化数字化不仅能推动生产模式的变革,提升生产力和生产质量,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文化动力。
讲座结束后董教授与参会领导和教师进行了座谈会,董教授针对老师提出的各种文化数字化建设疑问进行了一一解答并给予了更多新思路,这对我校相关专业领域的数字化建设的发展产生了新的启发。
最后苏校长提出,要充分利用并挖掘好省级协同中心的基本功能,全方位立体化高质量持续推进我校与内蒙古师范大学的交流合作,共同利用文化数字化建设赋能黄河流域美丽乡村振兴,促进协同中心创新平台的提质增效,为学校的学科建设筑牢稳固基石,为争取早日获得硕士点培育单位添砖加瓦。